雙重牽動 向綠圖強 ——阜新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

彰武縣章古台鎮高標準設施農業大棚。 本版照片由本報特約記者朱學著攝

魯花生產的高品質花生油。

阜新縣卧鳳溝鄉老百姓通過種植葡萄富起來。
本報記者 侯悦林
新年伊始,遼西阜新到處湧動着向綠圖強的雄心與幹勁。
“十四五”時期,阜新市將重點建設東部糧食果蔬區和西部雜糧畜牧區,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在科技與產業雙重牽動下,實現由傳統農業大市到現代農業強市的嬗變。
近日,本報記者沿着小米、花生等特色農產品流通的腳步,深入產業鏈各個環節,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遼西糧倉、百姓廚房,再到百姓餐桌,阜新通過堅定而華麗的轉身,探索出一條由大到強的高質量轉型、全方位振興之路。
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提質升級
小小一顆丸子,裏面卻大有乾坤。
遼寧正遠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世和拿起一袋丸子:“這裏面的豬肉來自雙匯,雞肉來自新希望六和,油來自魯花,主料全由本土龍頭企業提供,供貨距離不超過10公里。”
加工的本土化,開發的深度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化,在一顆丸子裏顯露無遺。
阜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包峯説,阜新以花生、玉米、雜糧雜豆和生豬、肉羊、奶牛等優質農畜產品資源為重點,制定綠色食品從選種、投入品管控、田間管護、收儲運到加工等標準流程,以品質化、功能化和品牌化為方向,不斷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綠色食品製造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
藍圖既出,龍頭企業聞風而動,紛紛擴能增產,搶抓機遇,開啓新一輪投資熱潮。
早在1998年入駐阜新的雙彙集團,去年在彰武縣12個鄉鎮同時建廠,啓動50萬頭生豬和1億隻肉雞全產業鏈項目。這是彰武近年來投資體量最大、實力最強的三產融合項目,達產後能解決5000人就業,一改當地養殖業“小散”歷史。
2007年在阜新建廠的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新廠區竣工達產後,年屠宰加工能力增至3000萬隻肉雞。去年4月,新希望六和發佈公告,將在阜新建立生豬全產業鏈項目。
阜新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去年升級改造罐裝車間,引進兩條國內最先進的中速罐裝生產線,產能提升1倍,助推阜新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食用油加工基地。
在正遠的供貨商中,既有新希望六和、雙匯這樣的龍頭企業,又有十餘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冰烤薯的原料來自明水村,鮮食花生來自老河土鎮,餃子餡裏的白菜來自八月府村、韭菜來自管營子村……在合作社的高效組織下,本土優質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運進正遠的現代化車間,變成六大系列200餘種商品,行銷全國各地。閆世和説:“本地農產品採購額已佔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後這一比例將繼續上升。”
優質穩定的原料供應、一流的營商環境、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讓正遠這家土生土長的阜新企業,迅速發展壯大。2019年銷售收入3億元,2020年6億元,今年計劃突破8億元。為此,正遠正在招兵買馬、採購設備,準備大幹一場。
現有企業增資擴產,一批優質項目開始搶灘登陸。2020年11月13日,正大集團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在遼洽會上籤約落地。項目總投資58.6億元,將建設63個養殖場、1個屠宰場、1個飼料廠、1個豬肉系列食品深加工廠和1個有機肥廠。作為全球著名的跨國企業,正大此次攜百萬頭生豬項目進軍阜新,將牽動全行業、全產業鏈提質升級。
牧原、偉嘉、新希望六和3個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禾興、家美2個萬頭肉牛項目,華美3000萬隻肉雞項目……牽動型項目頂天立地,成長型項目鋪天蓋地,讓2020年成為阜新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元年。
堅持綠色生產讓阜新小米與眾不同
小米雖小,卻藴藏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2020年1月6日,以旱地種植小米為特色的遼寧阜蒙旱作農業系統獲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0年12月17日,“阜新小米”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一年之內兩獲“國字號”殊榮,阜新小米迎來科技化、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新階段。
阜新小米申遺主要推動者、省農業農村廳派駐化石戈鎮第一副書記劉廷喜説:“阜新小米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遺址。在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上,檢測出原始穀物成分。商周時期的灌溉水渠遺址、遼金元時期運糧城和學田碑遺蹟、清乾隆年間成為貢米的文字記載等,力證穀物栽培在阜新大地傳承有序,農耕文化綿延至今,堪稱‘中華第一粟’。”
尤為珍貴的是,阜新地區有紅苗子、齊頭白、叉子紅等50餘種傳統穀物品種,不少已是孤品,是不可多得的種子基因庫。
作為遺產地核心區,化石戈鎮小米種植面積達2000公頃,佔全縣的1/8。在化石戈穀子種植合作社,“用心做小米”成為立社之本,種植傳統穀子品種,堅守“分繳耕作、隔溝灌溉”的傳統耕作方式,用人工拔草替代除草劑,用有機肥和農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殺蟲燈替代農藥。如今,11家企業組成雜糧產業聯盟,恪守傳統、統一標準,堅持綠色生產方式,共同打造阜新小米與眾不同的特殊風味。
綠色、有機化步伐不斷加快。全市累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2萬樣次以上,獲得“二品一標”認證產品總數達64個,其中綠色食品60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4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19户,基地種植面積超過30萬公頃。
在廣大鄉村,綠色生產漸成燎原之勢。在虎掌溝村,四成耕地種的是綠色食品,小米、高粱米等8個品種獲得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發掘當地古蹟資源,註冊的“佑安古鎮”品牌產品線上線下發力,銷售區域一路南下跨過了長江。端起“綠飯碗”的虎掌溝,數年間從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在各大工廠,綠色製造方興未艾。2020年,阜新伊利乳品有限責任公司獲評阜新首家“國家級”綠色工廠。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基礎設施、管理體系、產品環境、生產標準等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方面下足功夫,講好產品故事,讓綠色成為價值鏈的鮮明底色。
在城鄉各地,品牌建設大放異彩。阜新有23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3箇中國馳名商標。2020年,阜新與首農集團、浙江中小企業家協會、深圳烘焙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深圳成功舉辦第二屆阜新優質農產品推介發佈會,承辦全省農產品加工現場會。一系列高端的品牌推廣活動,為阜新農產品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有酒有肉,有奶有油,有布有革”,這是對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形象比喻。如今,在質量、品牌、信譽、文化和綠色的加持下,阜新農業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目前,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54户,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30%以上,成為全市最大的支柱產業,呈現出集羣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小粒花生成就全國優勢產業集羣
小粒花生,在科技與產業雙重牽動下,成為大產業。
在花生專家、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新看來,阜新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個出產優質花生的寶地。
阜新地處太陽輻射II級地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光熱協調地區,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豐富的光與熱。這裏水質優良,土質鬆軟,乾燥的氣候有利於抑制病蟲害的發生,花生脂肪含量中等,適口性好,特別是以不含黃麴黴素著稱。
阜新市花生種植面積13萬公頃,居東北地區種植面積之首。去年以來,阜新市不斷強化科技支撐與產業引領,花生產業不斷由大變強。
早在1982年,阜新市與省農科院就建立起市院共建機制。省農科院先後有210名科技人員到阜新農村蹲點,為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坐落在阜新的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自然成為市院共建的主力軍,相繼成立遼寧(阜新)花生產業研發中心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領銜的院士專家工作站。
老河土鎮,全國花生產業第一鎮,花生地佔耕地面積的八成以上。以王海新為首的專家團隊,通過“科技+企業+合作社+基地”模式,在桃花村建成6.7公頃高產高效示範基地,推廣食用型和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應用平衡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技術,產量和質量雙雙大幅躍升。
花生團隊在阜新多地建立核心示範基地2500畝,推廣出口兼食用型品種5個、油用型品種8個,輻射帶動面積30萬畝,品種迭代升級的態勢已然形成。
近年來,老河土鎮花生產業鏈不斷向高端邁進。該鎮有深加工企業26家,大型花生購銷企業8家,花生秧購銷大户18家,生物質顆粒加工廠2家,鎮域內集生產、加工、購銷、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花生總產值達到11.5億元。
老河土之變,是阜新花生產業日漸強壯的縮影。去年4月,小粒花生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列入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建設名單。12月,中國綠色食品協會花生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在阜新市開幕,來自全國的百餘名專家、企業家共話小粒花生產業躍升之道。
花生深加工的利潤是種植業的2至5倍,阜新發布的小粒花生產業集羣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旨在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老河土等地出產的高油酸花生,在魯花變成濃香花生油等爆款產品,進入萬千百姓廚房,在高端食用油市場打下“阜新制造”的鮮明烙印。
閆世和高興地表示:“市場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要抓住阜新花生這個‘金疙瘩’,把家鄉的好花生擺上全國百姓的餐桌。”
目前,小東北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綠色雜糧產銷聯合體、阜新縣花生產業化聯合體被列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試點創建項目。
在阜新,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積極參與、用服務和收益聯結成一體的產業新業態,正在蓬勃發展;科技創新頂天立地、市場主體鋪天蓋地、生態環境藍天綠地、百姓生活歡天喜地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佈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